2020年,5G商用进入加速期,“新基建”的五大支柱成为指挥棒,影响最大、最直接的其实不是大众,而是工业智能化。中国制造是否能进化为“中国智造”?在美国实体清单、精尖技术的精准打击下,能否实现国产替代?有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?
危机并存,自主创新、国产替代是必然的趋势。我们在2020第六届恰佩克颁奖仪式,暨第十届中国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,采访了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大咖。恰佩克奖(The Capek Prize)是由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主办,奖励机器人领域作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。
结合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现状,我们通过采访行业大咖,对上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。
01
局势:欧日美主导,自主研发是核心竞争力
“机器人本身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行业,却被我们做成了一个组装行业。”——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,赵杰
李群自动化创始人-石金博(左),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-赵杰(右)
“中国制造”崛起的路径一直是“低价替代”,但工业机器人是高精尖技术的集成,如果追求低价、以量取胜,是没有未来的。正如赵杰所说:“以低价来竞争,如果这样持续做下去,会把机器人行业给毁了”。
什么是可持续的路子?耐住寂寞,自主研发。虽然国内机器人技术基本具备,但机器人产业涉及到整体的工业水平、科研体系、配套产业等等方面,国产品牌仍旧和海外品牌有较大差距。
目前四大家族全球市占率 53%,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由以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(瑞士 ABB、日本发那科、日本安川、德国库卡)为代表,由欧美日韩系的企业占领。
国内市场国产品牌后发但已经占三成,增速不低,但是一些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、受制于人。尤其是伺服电机、精密减速器、伺服驱动器、控制器等,这些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机器人本体成本的 60%以上,而主要被欧日把控。
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、弯道超车,媒体、资本吹出来的“风口”吸引了大量的眼球、人才和资源倾斜。但制造业不同,实业都是干出来的,而不是喊出来的。
“在这个行业里大家都喊要自主研发,但实际情况是说得多,做得少。李群我每年都会去跟他们交流,我也看到自主研发是研出来的,而不是说出来的。”赵杰所长提及的李群自动化,是极具代表性的工业机器人创业公司。这家创办于2011年的轻量级工业机器人公司,软硬件都坚持自主研发。2017年即估值超10亿人民币,跻身准独角兽行列。
制造业和互联网具有迥然不同的基因,行业周期就是鲜明对比。工业机器人每款新产品在上市前,都要经历至少半年到一年的研发和测试。而对比中国共享单车,从兴起到衰败不过三年。
02
机遇:疫情5G催化,机器人将迎来强势爆发
“机器人行业开始阶段是做集成应用,早期大多是根据应用场景,比如汽车领域。经过这几年不断的努力,国产机器人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。”——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 陈家良